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2-02 09:56:27 编辑: 缘缘阅读家庭教育课堂
林徽因,一个完美的绝代女性典范她是清高的,她是世俗的,她是感性的,她是理智的,她也是浪漫的,她是民国才女中不肯屈服于命运、会选择命运的女子。这都是她,不是很纯粹,但值得细细品味。
走近她,了解她的生活、她的文字、她的思想,欣赏她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意志,体会她在尘世的喧嚣中寂静安然的心态,学习她的交际魅力和处世智慧。
做内心强大的女人——自信、乐观、睿智、豁达、理性、坚强。

1.没有哪一种命运是更好的命运,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各种问题。面对这些问题,如何才能更加坚定和从容?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。
2.人生就是这样,不能事事完满。看似幸福宁静的生活,也隐藏着苦涩的暗涌,就好像花容月貌,终将抵不过春恨秋悲的无人欣赏,必将独自凋零。
3.倘若一个沉静之人被放逐于喧嚣市井,难免不为浮华所动。而将一个浮躁之人搁置于庙宇山林,亦可稍许净化。我们都在潜移默化的时光中改变着自己,熟悉又陌生,陌生又熟悉。
4.好日子就像薄薄的第一场冬雪,还没等人把美景看个究竟就消失得无踪迹了。
5.何雪媛听到这个消息很平静,她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,丈夫终究是熬不住了。那个时代三妻四妾的男人多得是,甚至一些女人为了取悦丈夫,遇到纳妾的事儿比丈夫本人还积极。
6.多年后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追求,有人说最大的原因就是徐志摩当时已与张幼仪结婚,林徽因若是与他在一起,必定是“小”;甚至徐志摩最终顶着压力离了婚,她也不肯回头,而是选择了梁启超的大公子。
7.林徽因的性格就像一株北方的植物,生怕错过短暂奢侈的幸福,所以一个劲儿地生长,让枝叶无限地靠近温暖的阳光。
8.心静则国土静,心动则万象动,若能懂得随遇而安,任何的迁徙都不会成为困扰,更不至于改变生活的初衷。每个人都于漫漫人生路努力找寻着适合自己的方向,不至于太过曲折,不至于在拐弯处过于彷徨。
9.从氤氲的江南水乡来到这座尊贵的皇城,初晓人事的林徽因感到一种与历史相连的沧桑和沉重。自己仿佛是一粒微小的尘埃,没有人会注意到她的存在。
10.林徽因就像一株新鲜的栀子花,给这座沧桑大气的北方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情。栀子花清雅的香气徐徐飘散,美丽却不自知。

11.有人说,爱一座城市,爱的其实是这座城市里的某一个人。所以,在倾心一座城市之前,请先在这里谈一场恋爱,如此,便可把心安然无悔地留在这里。爱的人不走,你的心,就永远不会离开。
12.这时的林徽因,只是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,仿佛刚从烟雨蒙蒙的南国小巷里走出,带着一身水漾的诗意与清丽,优雅而灵动。她的美犹如一件精美的瓷器,让徐志摩一眼,便是一世。
13.许多年后,当“康桥”二字再次在她脑海里闪过,那一抹淡色的甜蜜已不在,只剩一些支离破碎的斑驳掠影,等待一切尘埃落尽。仿佛,那康桥烟雨中的匆匆一瞥,只是一场缥缈虚幻的梦。在梦里,她爱过、怨过、念过、欣喜过、盼望过,却从未贪恋过。
14.人的一生终究是一个人的一生。不是说要孤独终老,而是大家各自有所追求,有缘分就相遇,有缘无分,情深缘浅是常事,分开也未尝就会痛苦得无法自持。人生如戏,一场落幕下一场又要开始,自然也不必过分耽于昨天。你记得也好,你忘记也罢,生命本就如轮回一般,来来去去,何曾为谁有过丝毫停歇。
15.门开了,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。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,梳两条小辫。双眸清亮有神采,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,左颊有笑靥;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;她翩然转身告辞时,飘逸如一个小仙子,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。
16.爱情,是一段漫长的旅途。相识、相知、相恋、相爱,不到最后,谁也无法参透故事的结局。而这沿途的风景,无论美丽与厚重,已是旅途的意义。
17.大千世界,茫茫人海,两个人能相逢已是足够的缘分,若能相恋,更是绝妙的命数安排。有人说,两个人的相遇、相知、相守,是老天爷的恩赐,是上苍的安排。不然,怎么那么多人从我身边走过,我却独独对你流连忘返?又怎会在大千世界收获到对方那份忠贞炙热的情感?
18.滚滚红尘,沧海桑田。执着的心,究竟要承载多少思念,才能历尽千帆,抵达岁月的彼岸。那把酒言欢的且斟且饮,那痴情曼妙的自我陶醉,都已化作万丈红尘里,凄绝的思思念念。
19.鸽哨清亮悠扬地划过如洗碧空。日坛公园的草坪修剪一新,阳光铺展其上,每一片草叶都闪耀着淡淡的金色光泽,蒸发起令人心情舒畅的植物的清香。那是一种令人想起梦境中的故园的清香,遥远、古老而又安宁。
20.一段孤寂清冷的日子里,我们能够给予对方渴望得到的温暖,安抚对方那颗跳动不安的心,静静聆听对方如痴如醉的呢喃,默默注视对方如梦如花的表情,细数着生活中所发生的点滴。记住那些让人微笑又温暖的细节,这已是人间佳话。

21.爱一个人,是一件简单的事,就好像用杯子装满一杯水,清清凉凉地喝下去,你的身体需要它,感觉自己健康和愉悦,以此认定它是一个好习惯,所以愿意日日夜夜重复。
22.此时此刻,远在北京独自伤心的徐志摩接到林徽因的一封来信。信的内容很短,只说希望能收到他的回信。不用写什么,报个平安也好。
23.两个人能倾心交谈,静静相守,无须血肉纠缠,不依不饶。只是这样,淡淡的,在一起,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暖意。
24.有了充分的了解与磨合,两人在相恋、争吵和怀疑的过程中找到了平衡,所以,便可牢牢系住对方,相互偎依,静静走完这一世。
25.林徽因的孤寂垒成了她自私的情感。她在梁思成宽容的爱里任性地跳着,顽皮得像个孩子。但这样宽容的丈夫从未被写进她的诗里。她活在徐志摩的诗里,最终,她也只让徐志摩走进她的诗:
26.只是,世间哪一段感情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圆满呢?就算美丽聪慧如林徽因,也不过是个饮食人间烟火的平凡女子,有过惆怅与踟蹰,只是比他人更加收放自如,懂得取舍罢了。
27.有一句话说:“我只想与你在一起,没有荆棘,没有反对,没有谁说不可以。只想着世间所有的爱侣,不辞岁月,相守白头,不羡鸳鸯不羡仙。”
28.人们常说,最好的情侣也一定是最好的朋友。两个人一起工作、游玩,共同成长,共同分担彼此的责任、报酬与权利,帮助对方完成自我意识的追求。同时,两个人又因为相互信任、分享和爱而合为一体。
29.两岸的橡树和柠檬轻快地舒展着,荨麻、蓟草的头发被打湿了,蔷薇和百合的脸颊闪耀着珍珠般的光泽。
30.“罗马最伟大的纪念物是角斗场,是表现文化具体精神的东西,文艺复兴以来与以后的建筑观念中,最重要的一个部分,就是建筑的纪念性”。

31.林徽因时年二十四岁,教授美学和建筑设计课。她年轻活跃,知识渊博,谈吐直爽幽默,非常受学生欢迎。
32.人生总有一个时刻,想与时光背道而驰,在岁月里静静沉寂。在那片温和宁静的天地间,我们将整个生命根植于此,守着光阴,伴着青山,与岁月,就此长眠
33.桃花,那一树的嫣红,像是春说的一句话:朵朵露凝的娇艳,是一些玲珑的字眼,一瓣瓣的光致,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;含着笑,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。看,——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,淡淡的,在三月的薄唇边,一瞥,一瞥多情的痕迹!
34.在最好的岁月里遇到心爱的人,能够相守固然是一生的幸福,但只要彼此拥有过动人也撩人的心跳,一切就已经足够。
35.文人的妙趣,是聚在一起吃茶聊天,读诗朗诵,谈论天下事。它的形式犹如欧美的“文化沙龙”,给人一种朦胧的、浪漫主义的美感。
36.林徽因去世后,萧乾曾感慨地说:“在我心坎上,总有一座龛位,里面供着林徽因。”
37.女子无才便是德,无才的女人不会过问权势,不会牝鸡司晨,终其一生,也不过是历史的点缀、男人世界的伴随者。
38.林徽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,他会这样一声不响地离开,“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,沉入永远的静寂,不给我们一点预告,一点准备,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”。
39.人生渺茫,沧海一粟,芸芸众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摇摆,起伏漂泊。
40.有些人生就掀起风浪的本事,逝去之后亦能让世人为他消耗光阴。而那光阴,终究要在世人的回忆里,丰润鲜活。

41.女子,心怀梦想,内心笃定,举手投足之间便有一种奇特的光芒,那是一种如水般坚韧的力量,能穿透所有的坚硬,抵达彼岸。
42.到底是坚毅铿锵的女子,有为理想孑然而走的勇气,亦有对梦想的坚持与忍耐。她是那个时代里,优雅明丽的美人。
43.离开之前,梁思成给林徽因和“女弟子宁公遇”的塑像拍了一张合影。一千年过去了,女建筑学家林徽因和佛光寺的宁公遇夫人相遇,从彼此的沉默里,我们读到了女性的坚韧、虔诚与肃穆。
44.写诗,她耳濡目染,有感而发,不过灵气使然,在现代文学中留了精美的一笔。建筑,她倾心热爱,一生不悔。或许对她来说,这已不仅仅是一项事业,而是与梁思成爱情的见证和根基。
45.林徽因一向理智,她懂得哪一种选择对女人而言更适合。所以,尽管日后与梁思成的生活少了多彩的颜色,但终归安稳妥帖。只是,选择了徐志摩的陆小曼,多了热烈,却也惹了愁端。
46.他爱水,爱空中的飞鸟,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。星光的闪动,草叶上露珠的颤动,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,雷雨时云空的变动,大海中波涛的汹涌,都是触动他感情的情景,都是他的灵感。
47.世间的爱情大抵如此,有的封存于岁月深处,无影无踪,有的,便成了红尘旧事里,不可言传的平和静美。
48.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。初见惊艳,再见亦然,纵使相见恨晚,这场相遇也依然是夕阳下一道温柔的晚霞,让人心醉沉迷。
49.就连梁思成的续弦林洙也对丈夫的亡妻赞叹有加:“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、最有风度的女子,她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语,都充满了美感,充满了生命,充满了热情。”
50.世界上最坚韧的不是石头,是水,她就像流水,灵活柔软地避开了执着的利刃,从那风花雪月的迷阵中,全身而退。

51.她有着倨傲的心性、出众的才情、不俗的抱负,却并非像人们所想,是个温柔静默的女人。她太聪明,对事物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,且从不隐匿于心,喜欢在朋友面前表达自己对问题敏锐的分析。正是这种清透、毫无掩饰的品性,让她成为民国女子中,一个美丽的传奇。
52.生长富贵,命运坎坷;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,热情却是她的生活的支柱;喜好和人辩论——因为她爱真理,但是孤独,寂寞,抑郁,永远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。
53.如同林徽因在诗里所说:“永恒是人们造的谎,来抚慰恋爱的消失,死亡的痛。”
53.岁月如刀,生生将青春与回忆刻进我们的年华,留下斑驳的年轮。相信每一个静美的女子都有一颗与岁月安然相守的慈心,不为人情冷暖痛哭流涕,不对世事淡薄声嘶力竭,只是甘愿,为自己而动容,不温不火,像一汪盈盈的泉水,在时光里妥帖长存。
54.像她这样聪慧的女子,怕是早已谙熟世间的悲欢离合,所以,纵有飞觞相望的不舍,也丝毫没有停止自己生命的脚步,而是笑着,坚持着,仿如一缕青烟,在空气里弥散开来。
55.失望和沮丧,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,我们须终生不许它侵入。人也需要水的这种勇敢和无畏。”
56.与其哀怨悲观,不如敞开自己的世界去接受一切,接受苦难带给自己的生命体会,用通达与它交换,将幸福填满。
57.林徽因喜欢的是里面的对联:“有亭翼然,占绿水十分之一;何时闲了,与明月对饮而三。”
58.人在漂泊无助的时候,总会感到自己力量的薄弱,许多时候,我们无力填平人生的沟渠,就只能任由流水东逝。可总是有人,不愿向岁月低头。
59.除了心碎,更多的是愤怒、屈辱和焦虑。因为,这些年轻的生命根本就是懦弱无能的政府的陪葬品。
60.时光,要浓淡相宜才是最诱人的。遇一人白首,择一城终老,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,我们不如对光阴温柔以待,不挽留不痛惜,把自己练就成过往最动人的风景。如此,便是一番岁月静好,现世安稳。

61.当时,美国有好几所大学和博物馆聘请梁思成与林徽因到美国工作和治疗,梁思成婉言谢绝道:“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,我不能离开她;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,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。”
62.这期间,梁思成又为西南联合大学设计了校舍。林徽因身体不好,便留在兴国庵主持日常工作,同时也完成了云南大学女生宿舍“映秋院”的设计。
63.人生总要经历波澜才能遇见自我和生命的真相,就像周国平先生说的,灵魂是人的精神“自我”的栖居地,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。这困苦的生活,是磨炼,是真理,亦是命运的考问。
64.冰心说林徽因,“她很美丽,很有才气”,用萧乾先生的夫人文洁若的话来说,就是“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”。
65.“行至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零落红尘,我们抵达的每一处风景,都将是一次人生的修行。岁月变迁,曾经动荡不安的世事,终究要幻化成流水尘烟,停泊在记忆的彼岸。唯有经历的痛苦能化作生命的养分,在下一段岁月里,滋养我们的心。
66.内心丰盈的人,靠的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,而是如水晶一般的心。即使生活暗淡无光,她依然可以通过自己,照见未来。
67.彩云的可爱之处并非因为模样多变,也不在于它的洁净,而是它即使远在天边,却仿佛触手可及。夜晚来临,月亮挂在树梢,彩云依旧追赶,这让林徽因相信,彩云是有生命的,是那多情的姑娘精魂的化身。
68.昆明永远那样美,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。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。在雨中,房间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浪漫氛围——天空和大地突然一起暗了下来,一个人在一个外面有个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。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。
69.人的一生,要寻遍多少风景,才能回头看见彼岸。那锦绣繁华是景,那荒草凄凄是景,那清贫日子里的苦中作乐亦是景。
70.人在世间行走,都想清幽度过一世,只是,有多少凛冽的风要将你吹落尘埃,让你在漫长的黑夜里,将苦难走尽。

71.太过圆满的,就不是人生。没有体味过生活的清苦,没有感受过生离死别的绝望,便也不会懂得拿捏生命的平衡,不知这世间,原来处处是景。人生渺渺如烟,她却从不赋予伤悲以凉意,而是温柔以待。
72.林徽因的生活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,每一天都以分钟计算。这个女子生来就倔强好强,从不轻言失败,更不会因为身体不适而放下手头的工作,辜负众人的期盼。自从学习建筑以来,林徽因就被它技术与美的完美结合所深深打动,并立志要用自己对艺术的感悟,来挖掘建筑里独特的“美”。
73.曾经颠沛流离的隐忍与寂寥,曾经无可寄托的理想与信仰,曾经不服输的坚韧与倔强,如今都已给了她的人生另一种想象。
74.容貌之美并不足以长驻,坚持梦想,并不断探索奋进的姿态,才是真正经得起岁月敲打的美丽。能稳妥地保持宁静,也能以一个人的行动影响周遭的生命与环境,这样的存在,柔软温厚,让人怀念。
75.林徽因此时主要承担的工作是纪念碑须弥座浮雕的设计。亲朋好友都劝她放下手中的工作,静心养病,但是,这具瘦小的身体里却迸发出强烈的光和热,以充沛的能量迎接新的挑战。
76.林徽因对于古建筑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,正如梁从诫说的:“母亲爱文学,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,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,更不会去‘为赋新词强说愁’。然而,对于古建筑,她却和父亲一样,一开始就是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。”
77.林徽因一生留下的文学作品字数总共不过十万,却“篇篇珠玉”,堪称绝佳之作。她的写作,是生命激情的迸发,是心坎里流露出的深情,无论悲喜,字字关情。
78.林徽因的诗,有一种东方的典雅之美,平静自然,潇洒流畅,就像她的为人,从不矫揉造作,永远追求内心与外表的和谐统一。
79.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典雅,浪漫主义的热情与明朗,象征主义的含蓄与隐秘,这三者在她诗中的统一,以及古典主义风格的托物寄情与现代主义的意象表情的对立统一,共同构成了她在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。
80.笑的是她的眼睛,口唇,和唇边浑圆的漩涡。艳丽如同露珠,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。那是笑——神的笑,美的笑;水的映影,风的轻歌。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,散乱的挨着她耳朵。轻软如同花影,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。那是笑——诗的笑,画的笑:云的留痕,浪的柔波。

81.在这篇小说中,林徽因首次提出“代沟”的概念。这道沟是有形的,它无处不在,处处让人感到一种生存的压迫;它又是无形的,仿佛两个永恒之间一道看不见的深壑。
82.记忆斑驳了流年,往事静默在轻柔的诗意里,祭奠着,那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。多想,你是一季永不凋零的春意盎然;多想,你是一首笑语嫣然的诗情画意;多想,你的名字永远留在人间四月,那一缕卷帘清风里,永不老去。
83.林徽因惊讶地发现,原来丈夫竟然是这么健谈,而且记忆力惊人。从年少时的趣事,到他们初次相见,到宾大的甜蜜和争吵,到李庄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……每一件事他都记得这么清楚。林徽因听着梁思成的回忆,那些往事又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上演了,青春的影子在飘摇着。
84.她来过这个世界,每天都没有浪费地努力地活着;她的爱人还在她身边,战争和疾病都没能把他们分开;孩子们长大了,有自己的主见和未来;她有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,建筑、文学、艺术,这些给了她莫大的快乐和安慰,支撑她熬过一个个病痛的白天夜晚。她什么都有了,不再遗憾。
85.你是人间的四月天——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;笑响点亮了四面风;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。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,黄昏吹着风的软,星子在无意中闪,细雨点洒在花前。
86.死不定就比这生苦,“我们不能轻易断定那一边没有阳光与人情的温慰”,但是我前边说过最难堪的是这永远的静寂。我们生在这没有宗教的时代,对这死实在太没有把握了。这以后许多思念你的日子,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,不会有一点点光明,除非我也有你那美丽的诗意的信仰!
87.活在这非常富于刺激性的年头里,我敢喘一口气说,我相信一定有多数人成天里为观察听闻到的,牵动了神经,从跳动而有血裹着的心底下累积起各种的情感,直冲出嗓子,逼成了语言到舌头上来。
88.在迷惘中人最应该有笑,这种的笑,虽然是敛住神经,敛住肌肉,仅是毅力的后背,它却是必需的,如同保护色对于许多生物,是必需的一样。
89.信念?像一道泉流透过意识,我开始明了理智同热血的冲动以外,还有个纯真的力量的出处。信心产生力量,又可储蓄力量。
90.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?那理智热情都不能代替的信心!

91.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,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,一种精神上的豪兴,情趣上的闲逸;即或所谓“窗明几净”,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,漾开诗的气氛。那种静,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,和着仿佛是继续的琴声,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娱的音调。
92.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,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,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