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2-10 12:30:22 编辑: 爱沂南
此词当作于公元1074年(熙宁七年),是苏轼唱和杨绘(字元素)的应酬之作。作者因对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对杨桧人品的敬佩、赞赏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悦,故而写下此词。
南乡子·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
宋 苏轼
东武望余杭,云海天涯两杳茫。
何日功成名遂了,还乡,醉笑陪公三万场。
不用诉离觞,痛饮从来别有肠。
今夜送归灯火冷,河塘,堕泪羊公却姓杨。
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,远隔天涯云海茫茫。
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,衣锦还乡,到那时我定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。
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,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。
酒阑人散,拿着残灯送你归去,走过河塘,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。

“东武望余杭,云海天涯两渺茫。”表达别后思念之情。
起句便写他日密州杭州相隔天涯,相望渺茫,颇有黯然别情。
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。
为什么有思念,为什么有无可奈何,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,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,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,或许有个指望,可能有些许盼头。
“何日功成名遂了”,到时“还乡”,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。
背井离乡,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,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,然后好好坐下,酒到杯干,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,“陪公三万场”,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,再重拾,再追忆。
这里既有不舍之情、别后思念之意,更有一番豁达豪迈之气。
“不用诉离觞,痛饮从来别有肠。”
则劝好友不必戚戚于黯然离别之情。
“不用诉离殇,”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,“痛饮从来别有肠。”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,完全不必费神分辨。
离殇从来是不用诉,诉不出的。
痛哭也好微笑也罢,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。
此句写出了以酒化情,千言万语的别情尽在心肠千回百转,看似豪迈,实则深藏凄然别情,看似凄然,却有铿锵有力。
这般矛盾的劝酒之词,可谓妙绝。
“今夜送归灯火冷,河塘。”
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肃的送归图,河塘夜色,灯火已残,斯人独行月下。
这是七月的事情了,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。
苏轼擅书画,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,才华横溢,可是官海沉浮,身不由己。
一把辛酸泪,到底难以掩饰,痛饮到了最后,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。
“堕泪羊公却姓杨”,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,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,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。
以友人堕泪收尾,辛酸而止,言虽尽而别情悠悠无尽。
此词上片想象与友人两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还乡的愿望,表达别后思念之情;下片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来表达离情别绪,并写出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。
该词真情勃郁,又巧妙地将想象、写景,用典等手法结合起来,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。

赵祯: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。(陈鹄《耆旧续闻·卷二》引,俞文豹《吹剑录》作“吾为子孙得两相”。)
苏辙:其于人,见善称之,如恐不及;见不善斥之,如恐不尽;见义勇于敢为,而不顾其害。用此数困于世,然终不以为恨。(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)
黄锦祥:东坡乃文星旷世,曜耀寰中。千古奇才,殊不复见!
范祖禹:苏轼文章为时所宗,名重海内,忠义许国,遇事敢言。如轼者,岂宜使之久去朝廷?
晁无咎:东坡词,人谓多不谐音律。然居士词横放杰出,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。(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·卷三十三》引)
王直方: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、文潜,曰:“何如少游?”二人皆对曰:“少游诗似小词,先生小词似诗。”(《王直方诗话》,《渔隐丛话前集·卷四十二》引)
陈洵:东坡独崇气格,箴规柳、秦,词体之尊,自东坡始。(《海绡说词》)
刘辰翁:词至东坡,倾荡磊落,如诗如文,如天地奇观,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?(《辛稼轩词序》)
黄庭坚:“语意高妙,似非吃烟火食人语,非胸中有万卷书,笔下无一点尘俗气,孰能至此!”
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:“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,读者不能解。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,访潘邠老,闻得其祥,题诗以志之云:空江月明鱼龙眠,月中孤鸿影翩翩。有人清吟立江边,葛巾藜杖眼窥天。夜冷月堕幽虫泣,鸿影翘沙衣露湿。仙人采诗作步虚,玉皇饮之碧琳腴。”
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卷三十九:“此词本咏夜景,至换头但只说鸿。正如《贺新郎》词‘乳燕飞华屋’,本咏夏景,至换头但只说榴花。盖其文章之妙,语意到处即为之,不可限以绳墨也。”
黄苏《蓼园词选》:“语语双关,格奇而语隽,斯为超诣神品。”
陈廷焯《词则·大雅集》:“寓意高远,运笔空灵,措语忠厚,是坡仙独至处,美成、白石亦不能到也。”

宋神宗熙宁七年(1074年)七月,对杭州通判苏轼来讲,可谓喜忧参半。
忧的是挚友陈襄调离杭州去往陈州任上,喜的是新来的太守是自己的老乡杨绘(字元素)。
送走了一位知己,迎来了一个故交,总算弥补了苏轼心中的一大失落。
杨绘是宋仁宗皇祐五年进士,其人忠贞有节,直言敢谏,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,被下放地方。
杭州太守例能诗。旧太守陈襄和苏轼唱和往来,有《古灵集》传世,新太守杨绘也是位诗人,《全宋诗》存其诗10首。
苏轼在杭州的幸运,就是邂逅了这二位与他才情相当、志趣相契的上司,所以其后来与杨绘的相处亦甚是愉快。
可是,苏轼这一生注定要颠沛流离,与杨绘共事仅2月有余,就在当年的9月被朝廷一纸召令调往密州任上。
宋神宗熙宁七年(1074)九月,杨绘在杭州城南最繁华的沙河塘设宴,为即将赴密州(山东诸城)太守任的苏轼饯行。
杨绘与苏轼都来自四川,还曾在苏轼的老家眉州做过太守,与苏轼即是老乡又挚交,他乡遇故知,二人情谊自然又深了一层。
杨绘曾两次被排挤出朝廷,而且两次都曾有过知杭州的经历,与苏轼共事的这段时间是他第一次知杭州任。
但因为这一次是升迁,所以,苏轼给杨绘《南乡子·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》的和词里,既表达了对杭州的不舍和对其人品的敬重,还抒发了自己出任密州太守的喜悦之情。
待到我明日启程后,像现在这样坐在一起诗酒唱和的机会就渺茫了。
还没等转身说相见,这离愁别绪就已经悄悄地在心中滋生暗长了。
后三句是希望自己这一去能够有所作为,那样日后归来好友相聚,也好开怀畅饮,是何其快哉。
曲终人散,烛光将熄,送归友人。
而苏轼以杨绘比历史上的名臣羊祜,足见他对杨绘才华人品的赞赏和敬重之情。
苏轼的这首即席惜别之作,既包含了他对友人的不舍之情,和别后思念之意,更有一番旷达豪迈之情在其中,来日可期,那是他对前途的展望和美好未来的畅想。
宋神宗熙宁七年(1074)九月,杨绘在杭州城南最繁华的沙河塘设宴,为即将赴密州(山东诸城)太守任的苏轼饯行。
杨绘与苏轼都来自四川,还曾在苏轼的老家眉州做过太守,与苏轼即是老乡又挚交,他乡遇故知,二人情谊自然又深了一层。
杨绘曾两次被排挤出朝廷,而且两次都曾有过知杭州的经历,与苏轼共事的这段时间是他第一次知杭州任。